信息源自 關鍵詞:垃圾處理 http://m.lvsefuzhu.com
近日,廣東省人大環資委和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聯合在惠州市博羅縣召開全省農村垃圾管理工作推進會,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出席會議并表示,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廣東省逐步形成了具有廣東特色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取得成效
據悉,2012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省人大常委會將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方面代表建議列為重點建議。2012年、2013年,廣東省政府連續兩年將“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列入十件民生實事之一。
2012年,廣東省政府明確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為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管理主管部門。目前,全省各市、縣已明確農村生活垃圾管理部門,配備專職管理人員,30%的鄉鎮配備了固定保潔員。2012年以來,廣東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行動計劃》,創新提出建立“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管理體系,建設“一縣一場、一鎮一站、一村一點”。2013年,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縣域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統籌工作的通知》,提煉出“縣統籌鎮、鎮統籌村”的縣域農村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新機制,并會同省物價局聯合出臺了《關于規范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價格管理的指導意見》,加強和規范該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價格管理,提出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價格管理機制。該省納入農村垃圾管理考核范圍的71個縣(市、區),68個已開工建設“一縣一場”,其中43個已建成投入使用,全省1049個鄉鎮100%建成“一鎮一站”,約14萬自然村已100%建成“一村一點”,初步建成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2012年,廣東省財政增設了“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專項資金”,專項補助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預算資金總額達8.4億元。2013年,廣東省財政又安排2000多萬元治污保潔專項資金,購買了69臺垃圾壓縮運輸車用于69個縣(市、區)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工作。目前,71個縣(市、區)中已有43個開征了生活垃圾處理費,平均每個縣每年征收額約為400萬元,部分建制鎮也開征了生活垃圾處理費。
該省要求,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加快出臺《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為全面加快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提供法制保障;不斷完善鎮、村生活垃圾管理機制,建立穩定的環衛保潔隊伍;加快完善“縣統籌鎮、鎮統籌村”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模式,提高鎮、村生活垃圾收運率,抓緊建立具有廣東特色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
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需深入
工作啟動之初,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嚴重滯后,縣級垃圾處理場建設緩慢,鄉鎮垃圾轉運站和村垃圾收集點基本沒有設立,“農村垃圾靠風刮”,垃圾圍村現象嚴重。目前,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區域差異明顯,不平衡現象突出,部分地區工作推進較慢,對制度規范的落實不到位。
據了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仍未完善,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71個縣(市、區)中,潮南、潮安2個縣(區)垃圾處理場仍未能落地,25個縣(市、區)項目開工但仍未建成;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縣域統籌和分類減量工作尚未全面推開,部分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未達到30%;農村生活垃圾收費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縣(市)和大部分鄉鎮仍未開征生活垃圾處理費,大部分村莊未收取保潔費,收運處理運營經費難以保障。農村生活垃圾涉及保潔、收集、轉運、處理處置等多個環節,各環節的責任不明晰、運營費用不落實、垃圾處理設施未能有效運行,影響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水平和效率;農民的環衛保潔意識急需提升,農村環衛保潔的全民參與機制尚未健全,社會參與機制有待加強。
為更好地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問題,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去年印發了《督辦農村垃圾管理工作五年計劃》。到今年年底該省將完成“一縣一場”、“一鎮一站”、“一村一點”建設任務;到2017年底,該省建立起農村生活垃圾管理長效機制的督辦目標。同時,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將從今年起連續三年對各地級以上市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垃圾分類及總體成效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資金要增加
相關人士表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資金需求量大,要切實保障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運營經費,增加財政投入,將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運營費用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要加快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費開征工作,農村地區要采取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議”方式適當收取保潔費,要創新投融資體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建設運營中。
廣東省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陳耀光強調,鎮街垃圾運轉站運營經費主要靠縣(市、區)政府和鎮政府籌集,再加上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杜挺也表示,省財政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已撥付5.2億元,還有3.2億元將在各個鎮轉運站驗收完成之后撥付。資金投入不能單靠省財政的補助,地方要研究開征生活垃圾處理費,建立市、縣、鎮三級財政分擔運營費用的機制,推動社會共同參與和承擔。